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、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——福州,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,理、工、经、管、文、法、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,是农业农村部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,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、“双一流”建设A类高校。
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。1952年,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。1958年秋,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,成立福建林学院。2000年10月,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。
学校设有22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,现有本科生2.5万余人,研究生1万人。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0个,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、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。学校七次捧得“挑战杯”“创青春”大赛“优胜杯”,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六轮总榜单中位列第86位,居全国农林高校第3位。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、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、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、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、全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、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。
学校现有教职工3195人,其中专任教师2056人。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、国家重大人才计划、长江学者、万人计划、国家杰青、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47人次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、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、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、科技部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。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,2个基地入选国家“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”,涌现出党的十九大、二十大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、“感动中国”年度人物、全国最美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、“八闽楷模”等先进典型。
学校现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、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、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、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、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9个学科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。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,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‰,农业科学位居前1.07‰。学校综合实力在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居第100名,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居第116名。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居全球前700位,居国内农业类高校第6名;在U.S.News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第930名,居内地农林高校第7名。学校入选自然指数全球科研机构排行500强,居国内农林高校第7名。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、全国重点实验室(共建)1个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、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工程研究中心)4个、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、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、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(研发中心、试验站、分中心)7个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(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研究中心、研究基地)8个、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。
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,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的一张重要名片,为服务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。学校选育出的甘蔗、黄麻、杉木、甘薯、花生、茶叶、蔬菜、花卉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,牵头制定乌龙茶、白茶国际标准。获科技部、教育部批准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,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、海峡种业创新研究院、碳中和研究院,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1个地方产业研究院、8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,在全省8个设区市、42个县建立47家科技小院,覆盖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,实施团队支持计划,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。
学校是教育部“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”,来自39个国家150余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。学校率先对台湾地区单独招生。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——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和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与美国、加拿大、德国等国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。学校于2013年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,积极开展中文教学、文化交流、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,累计培养近万名学员,获评“全球先进孔子学院”,获建“全球示范孔院”。
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三面山林环绕,风景秀丽,鸟语花香。学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,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。校园占地4900余亩,另有科教基地500余亩,教学林场5.5万余亩。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(含期刊装订本)315万册。拥有电子图书(含电子期刊)328万册。
(数据截止到2023年11月)